发布时间:2020-06-21来源:编辑:浏览: 次
三伏贴,是中医灸治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重要方法,又称发泡疗法,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药物,经特殊调配后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,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,达到温经散寒、疏通经络、活血通脉、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。三伏贴既可改善临床症状,又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,是中医学“天人相应”、“春夏养阳”、“冬病夏治”、“治未病”等重要理念的体现。
伏前预热:6月21日—7月15日
初 伏:7月16日—7月25日
中 伏:7月26日—8月4日
中伏加强:8月5日—8月14日
末 伏:8月15日—8月24日
末伏加强:8月25日— 9月3日
每个时间段贴敷一次,一共贴敷6次。
治未病科:0776-2687180
太阳成集团tyc4633综合门诊楼一楼治未病科
(百色市右江区翔云路25号)
(一)"冬病夏治"为何选"三伏"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、天气最热的时节。这时,利用夏季阳气旺盛,人体阳气随之生发渐旺,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,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,天人合击,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,这也是中医强调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因。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,药物最容易吸收,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此时进行贴敷治疗,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,加强防卫功能,提高机体的抵抗力。 (二)"冬病夏治"怎么治? “冬养三九补品旺,夏治三伏行针忙。”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场景,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,三伏天针灸、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。可见,除了穴位贴敷,冬病夏治还有很多手段。在临床上,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(即三伏贴)最为普遍,此外还有三伏灸、火罐、针刺、药物穴位注射、埋线、泡浴,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。 (三)三伏贴特点 在三伏天采取的手段有灸,有贴,这些统称为三伏疗法,最让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三伏贴。三伏贴,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防治疾病的特色疗法,利用夏季阳气和温热药物的温阳补益祛寒作用,提升人体正气,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缓解和控制疾病。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中医外治手段之一,三伏贴从清朝就开始流行。三伏贴具有安全有效,副作用少,老少都能接受的优势。 (一)适应症 三伏贴适用于阳气不足,脾肺虚弱、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。主要包含以下几类: 1.呼吸系统疾病: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慢性咳嗽、易感冒者等; 2.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性胃痛、慢性胃肠炎、胃肠功能紊乱、慢性腹泻、消化不良等; 3.儿科疾病:哮喘、体虚感冒、支气管炎、消化不良、厌食、遗尿、生长发育迟缓等; 4.骨关节疾病: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腰痛、风湿病、类风湿关节炎、退行性骨关节病等; 5.妇产科疾病: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慢性盆腔炎、坐月伤风等属寒症者; 6.治未病(调理):免疫功能低下、阳虚体质、气虚体质、虚寒体质及亚健康状态等。 (二)禁忌症 1.当天有感冒、肺部感染、发烧、咽喉发炎。 2.过去有中西药物过敏史、皮肤容易过敏、皮肤破损。 3.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足。 4.孕妇以及一岁以内婴儿:因贴药的药膏中含有芳香辛窜药物,因此孕妇忌贴药。 5.其他如肺结核咳血、支气管扩张咯血、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等,发热时也不适宜贴药。 (三)贴敷时间及疗程 成人贴药时间一般为4-5小时,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,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6小时或更长。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、刺痛的,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,小孩、糖尿病患者及皮肤较嫩薄的患者可酌情减少贴敷时间。 (四)治疗方法 辨证取穴选药贴敷,每隔10天敷药一次,每疗程5~6次,3年为一个完整疗程,病程长者可适当延长疗程。 (五)注意事项 1.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及搔痒或烧灼感,或者出现尿频的现象,属正常现象,如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,应保护创面,避免抓破感染,擦烫伤软膏或绿药膏,如症状严重并感染者可到医院就诊;偶出现皮肤过敏者,可擦抗过敏药膏。 2.在敷贴期间,出现皮肤过敏反应,或是皮肤搔痒潮红难忍,皮肤起水泡等,需立即停用。 3.取下敷贴1小时之内不宜洗澡,敷药当天回去不可洗冷水澡。 4.饮食上力求清淡,勿食冰饮、生冷瓜果、辛辣、荤腥及发物,也要避免一些容易过敏的食材及药酒。治疗当天戒食生冷、公鸡、鲤鱼,治疗期间戒食海鲜等发物。 5.穴位敷贴适用对象为儿童及成人均可。